铁皮石斛又称黑节草,因表皮颜色呈铁绿色而得名,铁皮石斛属石斛兰科类植物,历来享誉很高,有“品质高贵,独占花魁”的美称。古代药学家张寿颐介绍说:石斛“必以皮色深绿,质地坚实,生嚼之脂膏黏舌,味厚微甘者为上品,名铁皮石斛”。也就是说,石斛之中的一个叫铁皮石斛的品种,是石斛中最好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及诸多具有影响的医药学专著,如《名医别录》、《本草纲目》、《本草思辩录》等均将铁皮石斛收录其中,称铁皮石斛的药用价值是中药材的“上品”。唐代医学经典《道藏》更是将铁皮石斛列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具体排名为铁皮石斛、天山雪莲、千年人参、百二十年首乌、花甲之茯苓、深山灵芝、冬虫夏草、海底珍珠、苁蓉。并且自唐宋以来,铁皮石斛便被列为贡品,由此可见,铁皮石斛在历史上一直被人们视为珍品。素有“千金草”、“软黄金”、“植物黄金”和“石斛万金”之称。
铁皮石斛,为兰科第二大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海拔达800-1600米的山地半阴湿的岩石上,喜温暖湿润气候和半阴半阳的环境,不耐寒。一般均能耐-5℃的低温,全球计有1500种。除个别种外,皆属附生兰类。1980年以前,我国仅发现了57种石斛属植物,后来调查发现并定名的19种石斛属植物丰富了我国石斛的种质资源库,现共有76种。我国石斛的种类仅占全世界的5%左右,但在历史上,其药用开发和利用走在世界前列,是重要的常用中药材。
石斛可分为黄草、金钗、马鞭等数十种,铁皮石斛为石斛之极品,铁皮石斛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其茎可以入药,中药名:石斛,属补益药中的补阴药,《中国药典》:益胃生津,滋阴清热。铁皮石斛等少数品种之嫩茎,还可以进行特殊加工,扭成螺旋状或弹簧状,晒干,商品称为耳环石斛,又名枫斗。现在,铁皮石斛及其深加工产品作为保健食品,正逐步被高端客户认识并接受。
石斛主要分布在北纬15°31’至南纬25°12’之间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但在我国则主要分布在北纬30°以南的地区,北纬30°-35°之间也有少量的分布。我国主要分布于安徽、浙江、福建、广西、四川、湖南、云南等地高山密林中。因为它的种子非常小,没有胚乳,不含可供幼苗萌发和生和生长的营养成分,在自然界一般不会萌发,因此繁殖率很低。再加上长期以来铁皮石斛药材靠野生采集,无节制的采挖造成自然资源枯竭,铁皮石斛已成为濒危的野生药材品种。补国际列入《濒危野生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进行保护,属世界二类保护植物。我国也将铁皮石斛列为国家二类濒危植物,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并于1987年10月30日国务院发布了《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1987年12月1日施行,以法律行式确定下来的第一部专业法规。
为满足我国药品和保健品市场的需求,满足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国家科委已把铁皮石斛人工栽培和研究开发项目列为 “八五”重点“星火”科技项目、国家级星火项目计划及863项目计划,并被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列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国家经贸委将该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技术改革‘双高一优’项目”。
用生物科技繁殖和人工栽培濒危中药材符合国家中医药产业政策,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和一些专家、院士的关注和重视。我国科学研究者从20世纪70年代就对铁皮石斛的组织培养育苗和人工栽培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而科研院与企业合作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铁皮石斛产业化的形成。铁皮石斛的产业化不仅保护和发展了这一珍稀药材品种,保证药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大的意义。